让每一位居民都“了不起”——从武昌区南湖街看“共同缔造”的实现路径

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 刘娜 李源 刘洁

“为什么我们从‘鸡叫’干到熄灯,换来的却是居民的‘吼叫’?”

“为什么我们在公共、民生领域投入那么多,政府买单却换不来群众‘买账’?”

“为什么我们‘5+2’‘白加黑’地忙,高出勤率却换不来群众的高满意率?”

时间拉回到7年前。2015年7月,厦门,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会。实地参观了旧改街区曾厝垵后,武汉市武昌区与会代表发出“三问”,语惊四座。

半年后,“美丽南湖 共同缔造”行动在武昌区南湖街道悄然生发。

当小微企业主兰欣和10多位居民志愿者一锹一锹挖出淤泥的时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了不起”。

2016年7月,强降雨突袭武汉,南湖街道风华天城小区地势低洼、渍水严重。雨停后,志愿者们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清淤消杀,个个累成泥人。

“兰欣们”的事迹被群众真心点赞,编成《了不起的居民》情景剧,在南湖街道6个社区轮番上演。

居民地位了不起,居民责任了不起,居民作用了不起!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激发每一位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南湖街道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如今,“了不起的居民”已经成为南湖街道的IP,特色logo被印在文化衫上,贴在配电房上,刻在居民心里——

自信心爆棚、自豪感飙升、自治力明显增强!厦门经验“带土移栽”武昌6年多,南湖10万居民和政府部门一道,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干部“要我做”变成我和干部“一起做”,从“旁观的你”变成“行动的我”,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我们”共同缔造!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蹲点调研,遍访6个社区、28个小区和多家商业门店,探寻“共同缔造”的实现路径。

9月21日,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都市桃源社区,“南湖大妈”志愿者在邻里文化广场议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十年水改在摸索中找到方向

政府不包揽,“要我干”变成“一起干”

叠石理水、亭榭廊阁,古典雅致的江南庭园小区,居民却被“用水难”困扰十多年。

江南庭园建于2000年至2001年,随着南湖片区迅速发展,供水管网不堪重负。

“用水高峰期,水管根本放不出水,洗澡只能等到后半夜。”56岁的杨林女士家住江南庭园A1栋4楼,是小区首批居民。

2006年,杨林因无法忍受缺水生活被迫搬离小区。此后数年间,小区高层住户越来越少,房屋空置率一度达20%。

为何不进行管网改造?“管网破旧造成水损。水务部门提出,实施水改的前提是每户分摊2000元左右费用。低层住户用水不受影响,自然不愿意。” 宁松社区党委书记张艳说。

街道、社区干部上门走访、反复沟通,居民意见仍无法统一。十多年间,水改一事停滞不前。

“既然没办法改造,能不能先加压?”多方协调下,水务部门为江南庭园安装增压泵,但新问题随之而来。

管网本就破损,水压变大不仅导致水损愈发严重,砂石、铁锈大量进入管网造成水体浑浊,家家户户都得安装净水器。

矛盾愈加突出!只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小区用水难问题无法根治,必须发动群众一起干。

利好消息传来!2019年,武汉市出台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出资实施水改。

这一次,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改不改、如何改,街道和水务部门明确要求:必须有2/3的业主同意。

2020年7月,江南庭园召开业主大会征求意见。结果却只有不到1/3的业主同意水改方案。

究其原因,水改方案需重设管线,要在居民家里穿墙打洞,不少人担心破坏装修。

“要把群众的工作做通,让群众影响群众。”为扫清水改障碍,江南庭园党总支书记谢万秀和十几名党员、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劝说。

“不搞水改,以后水质越来越差,怎么办?”“邻居街坊,方便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居民自发加入“扫楼”大队。干群齐心,最终争取到2/3业主的同意。2021年初,江南庭园正式启动水改。

不同意水改方案的业主怎么办?社区干部不急于求成,在业主群里“润物细无声”地沟通。

看着大家连连好评,举棋不定的居民慢慢也动了心,从“要我改”转向“我要改”。

目前,除十几户长期空置房外,小区500多户居民均已完成水改。

“春赏樱秋赏桂,以后就在这养老了。”仲秋时节,杨林搬回江南庭园,历时十多年的水改故事即将画上圆满句号。

江南庭园在水改过程中,边干边摸索,把“冷眼旁观”的群众,变成热心公益的“扫楼队”,有效解决了“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

类似故事,也在附近的都市桃源社区发生着。

北有朝阳大妈,中有南湖大妈。响当当的“南湖大妈”志愿服务队,就诞生在都市桃源。

“巡逻值守、文艺表演、环境维护、纠纷调解……在南湖,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南湖大妈’做不到的。”提及“南湖大妈”为社区基层治理作出的贡献,社区党委书记甘利蓉言语间满是自豪。

“南湖大妈”志愿服务队队长杨晓青是一名退休教师,4年来,她把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规模从最初的7人壮大到如今的固定值守队员16人、外围队员176人。

甘利蓉认为,找到人、找对人,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宣传发动和感染带动,才能让更多“旁观的你”变为“行动的我”,变政府“单打独斗”为政府带着群众“一起干”。

一块荒地聚拢了民意民心

居民唱主角,“无人管”变成“众人管”

“看这300平方米的菜园子,多好!过去可是个杂物堆。”

9月18日下午,南湖街道宝安社区宝安花园小区,69岁的居民关汉斌来到“格格小院”,给自己的“责任田”除草浇水。

“格格小院”的前身,是小区建成时开发商留下的一块空地,因疏于管理多年来一直用于堆放杂物。

如何处置这片荒地,是困扰宝安社区党委书记刘海芳多年的烦心事,“小区每次迎接检查,都要用‘遮羞布’把这里挡住。彻底清理干净不仅需要资金,还容易‘死灰复燃’。”

2017年的一天,喜欢种花养草的小区居民王翠华找到刘海芳,提议把杂物堆改造成花园。

刘海芳眼前一亮!在居民议事会上,提议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种花比荒着好,美化环境造福大家。”居民曾腊枝说。

同年,南湖街道举办“了不起的居民”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宝安社区携《“格格小院”营造》项目杀入十强,获得街道财政和公益基金资助。

打造“格格小院”,需要资金,更需要人。

在刘海芳的呼吁下,社区党员、志愿者纷纷参与,清运垃圾、开垦土地、种植花草……焕然一新的“格格小院”,一度成为小区里的“世外桃源”。

但好景不长,由于居民们缺少花木养护知识,几个月后,“格格小院”杂草丛生、光彩不再。

花钱改、大家建,还得有人管!2019年的一次社区居民议事会上,有居民提议:把“格格小院”改造成微型农场,请有意愿的居民认领,种植蔬菜瓜果。

“提议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刘海芳说,有些一楼住户在房前屋后占绿种地,多年来,蚊虫、粪肥等问题让街坊四邻叫苦不迭。

堵不如疏,把他们引导至“格格小院”,正好成全大家的心愿。

“我第一个响应!”67岁的居民陈德良2014年迁入宝安花园,“我就这一个种菜爱好,‘格格小院’很适合我。”

3年来,“格格小院”的17片菜地陆续被居民认领,小区占绿种地的乱象也基本绝迹。

“把民意民智民力民心紧紧拢在一起,问题解决了、环境改善了,这不就是‘共同缔造’理念的最佳诠释吗?”刘海芳说。

与刘海芳同样感慨的,还有水域风华社区水域天际小区业委会主任李庆文。

2006年建成后,水域天际7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靓丽景观,曾让居民们引以为豪。

十多年过去,木质结构凉亭日渐破损,在此休闲娱乐的老年人用防水布、木板自行改造,千奇百怪的外观让居民们诟病不已。

“一个字,乱!”李庆文说,修缮凉亭费用不菲,物业公司能力有限,但长期不管不顾,小区环境堪忧。

如何破题?业委会委员魏丹愚认为,群众的事还得群众自己办。

今年以来,小区业委会召开多次业主大会收集民意,选定4处问题较突出的凉亭,请专业施工队伍拿方案、出报价,并将改造计划进行公示。

“最好把柱子用大理石包起来”“凉亭西边要增加挡雨棚”“连廊也要加盖”“能不能多装几盏灯”……

居民们的意见,经过讨论被一一采纳。改造的费用,则从小区停车、广告等公共收益中支出。

上个月,4处凉亭完成改造。业委会在每处凉亭张贴文明娱乐8条规约,引导居民自我管理。

朱代新爹爹喜欢在凉亭里下象棋,改造后,他自觉承担起秩序维护的责任:“改造花的是自己的钱,当然要维护好。”

类似“格格小院”和凉亭改造的故事,在南湖街道俯拾皆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丽霞说:“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过去没人管的事有人管了,‘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确实为基层治理打开了新大门。”

华锦恳谈会半年开了15次

群众说了算,“不买账”变成“很满意”

华锦社区建于1999年,有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居民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

“我们花很大气力做的事,居民并不买账,觉得‘不是我想要的’。”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感慨,社区开展的工作,让群众满意不容易。

转机出现在2017年。年初,社区以“幸福华锦 共同缔造”为主线,启动社区“三微改造”。

“改哪里?如何改?我们邀请居民全程参与,让大家拿主意。”周林说,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郭炎博士团队来到华锦社区,与20位“居民规划师”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

“社区改造,我们也能提意见,真是新鲜!”华锦社区参与式工坊恳谈会上,居民代表叶小琼率先发言,希望把房前屋后的环境提升一下。

这样的会议,在此后半年时间里,陆续召开了15次。“从务虚开到务实,居民们把社区的特点、现状、问题、憧憬谈了个遍。”周林说。

规划团队记录下30多份“改造微心愿”,并为其中8个制定了细化实施方案。

因资金有限,当年8月,社区将8个项目方案制成展板,摆放在社区广场公示,计划选取3个实施。

红心5分、黄心4分、蓝心3分、绿心2分、紫心1分,周林请大家用彩色贴纸“票决”心仪项目。

“我们说了能算数吗?怕是走过场吧!”居民张柏成骑车路过,周林喊他投票,他将信将疑。

“您投了就知道!”周林笑着说。

经过投票,停车位改造、道路改造、广场改造位列三甲。被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感动,街道决定:追加改造资金,8个项目全数纳入。

改造完成后,叶小琼在社区引导下,领衔成立华锦社区“老红帽志愿服务队”,参与改造后的治理工作。

如今的华锦社区,道路干净、环境整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建成20多年的老旧社区。

“邀请居民共同决策,看似复杂,但结果能让绝大多数居民满意。”周林说,“共同缔造”就是缔结人心,华锦社区现在做什么事,都会用上这个好理念、好方法。

小哥驿站火了商圈赢了口碑

多方齐参与,从“没钱办事”到“一呼百应”

作为大型居民住宅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正成为南湖居民的护“胃”人、摆渡人、千里眼。

目前,南湖街道共有饿了么、美团等27个外卖配送站点,529名外卖小哥。

如何发挥好小哥力量,做好引导服务工作,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

题目来了,南湖街道并不急于作答,而是先把实际情况调查清楚。

“你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今年初,南湖街道办事处主任黄秋莉,多次带队到饿了么、美团站点,聆听小哥们的心声。

“平时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希望有个能歇脚的地方。”饿了么南湖站站长王勇说。

群众“点菜”,政府“接单”。通过一番摸排,位于南湖花园城商圈的“泛悦坊”脱颖而出,这里地处商圈、交通便利,是最佳选择。

得知消息后,“泛悦坊”开发商南国置业当即提出:无偿提供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临街门店。

“租给商家,每年能产生30多万元收益,但我们愿意拿出来建驿站。”南国置业南湖项目部负责人王晓柱认为,参与社会治理,是企业的责任。

4月13日,南湖街道与南国置业达成协议。4月14日,驿站建设启动。

具体怎么建,要看群众需求是什么。

街道领导带队实地走访了解情况,与10余家重点外卖企业区域负责人、商圈负责人、“小哥”代表沟通交流,共商建设方案。

令人欣喜的是,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来了医疗箱,科协送来了智慧屏幕,工青妇群团组织提供书籍、工具箱,中商平价、刘胖子、粥满堂等爱心企业捐赠面包、饮料,各方参与给力驿站建设。

4月28日,驿站建成投用,根据大家的建议,设置停车充电、歇脚休闲、补给生活、展示风采、聊天交流、奖励兑换等八大功能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发挥新就业群体在社会治理、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驿站成立“小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

饿了么骑手杨爽,是其中一员。某次送餐时,他发现佰港城十字路口桥底下的路障石墩断了,机动车开上人行道,影响交通,赶紧拍照上传。第二天,路障即被修复。

“以前觉得自己被忽视了,现在有了驿站,满满的归属感。”杨爽说。

在驿站的影响下,“泛悦坊”日均客流由原来的1.6万人次,提高到现在的2.1万人次。不仅暖了小哥心田,还火了商圈经营、赢了居民口碑。

一马平川的南湖街道,从来不缺故事。

1936年,这里是一片军用机场,张学良亲自为航站楼题写“武汉”二字。如今,航站楼成了宝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1950年,新中国民航首次开通国内航线,开通当天,两架飞机降落南湖机场。如今,机场跑道成了“共同缔造”文体长廊。

1995年,最后一架航班从南湖机场起飞。沉寂数月后,这里开始建设武汉规模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新南湖的故事由此开篇。

新时代,武汉正在全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南湖街道干部和群众一道,在实践中找到了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

“南湖街道探索再次证明:共同缔造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可以有效解决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基层党建资金不够、基层党组织弱化等难题,是新时代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具有强大生命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武昌区委书记余松表示,下一步,武昌区将围绕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把“共同缔造”理念向疫情防控、创新驱动、商务楼宇、民族统战、古城更新、基层党建等多个领域延伸,答好“共同缔造”全域实践的武昌答卷。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张小茜

审核:王    欢

终审: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