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当前,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蹄疾步稳,呈现出融合互动、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图景,也涌现出一批特色工作和亮点经验。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基层调研行·一线报道”专栏,聚焦发展热点、社会焦点、民生亮点等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写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记录新征程上随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连日高温多雨,稻飞虱开始泛滥,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
近日,随县澴潭镇,农韵公司的王启兵在群里提示着:“最近要警惕稻飞虱,多打两遍药。”
不一会儿,群里31个村的联络员纷纷回复:“收到”。
农韵公司是干什么的?简单地说,就是种田公司,可以提供犁田、播种、管理、收割等服务,农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购买服务,为自己的田地请个“保姆”。
今年,该公司服务了澴潭镇近7万亩水稻田及旱地,占全镇的40%以上。
种田公司为什么会出现,有什么好处,对粮食安全有何作用?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访。
图为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随州日报全媒记者徐斌、通讯员廖明安摄)
1
现实:种田人趋向老龄化
澴潭镇黄林村,涢水河穿村而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该村妇联主席胡文芳介绍,全村共有1400多人,常住在村里的只有400多人,多为老人、孩子。村里有1900多亩水田,八成以上流转给了种田大户,其余的都是60岁以上的村民耕种。
“现在种田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不愿种也不会种,都在外面打工谋生活。”说到田由谁种,胡文芳有些无奈。
与黄林村相隔近10公里的二浪山村属于丘陵地带,有1000多亩田地在山冲里,没有机耕路,没有水源保障,有一部分被老百姓直接撂荒。
陈开富,今年70岁,种了20亩地,有10多亩是其他村民撂荒不种的。“现在改了田,机械耕种方便,但自己身体吃不消,再种两年就不种了。”他说。
随县,湖北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有“鄂北粮仓”的美誉,以全省2.4%的耕地面积生产了3.0%的粮食。然而,现实情况是,该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4.09%,参与种田的80%是60岁以上的农民。
“我们就是最后一茬种地人,再过几年,农村就没有人种地了。”陈开富边说边查看稻田情况。
因为缺乏劳动力,农民只耕种部分条件较好的田块,一些离家距离较远、缺乏灌溉水源、耕作难度大的田块就放弃撂荒了,粮食生产主要满足自家食用。
2
破题:种田公司来托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主任伊小东介绍,种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民自种,第二阶段是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的涌现,第三阶段就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种田公司的出现。
去年3月,随县澴潭镇开始“吃螃蟹”,率先整合镇农技中心、农机中心、供销社资源,联动村级合作公司,成立了农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既提供全过程托管的“全职田保姆”,也有购买单项或多项服务的“钟点工田保姆”。农民选择购买服务如同看着菜单点菜,非常方便。
二浪山村的高本国种有10亩田,从去年开始,他便把田地全程托管给农韵公司,自己只等收割时收粮。“自己种,费时费力,托管给他们,每亩刨去800元成本,还能比自己种多收入200元左右,何乐而不为。”他说。
除解决农民种田问题,农韵公司还将一些老百姓不愿意种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好的“边角废料”田块进行了耕种,减少了农田撂荒。
澴潭镇人大副主席丁真介绍,农韵公司联动各村,2022年带动全镇粮食种植面积增加1.2万亩、夏粮增收8%。通过全托管服务,带动农户年均每亩水稻、小麦分别比自种增收200元、130元,优秀农机手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
与澴潭镇不同,随县安居镇则依托专业合作社成立弘耘农业发展公司,与各村对接合作,将农户零散耕地集中起来,以村为单位签订整体托管服务合同。
公司总经理肖保新介绍,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取租金分红收入,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年终时将按合同总金额8%给村集体分红。
据统计,弘耘公司已建立托管服务基地23个,为1.4万多户约11.5万余亩农田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帮助农户降低成本2750万元,户均增收1150元。
一种是镇政府主导的镇级合作公司模式,一种是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参与的合作模式,在种好农户分散田、集体机动田、统一流转田、撂荒闲置田“四块田”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目前,随县20个乡镇均已组建“种田公司”,服务耕地58万亩,约占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
3
困境:机器换人“短板”多
其实,种田公司在种田过程中,并非事事如意。农韵公司的农机手王立勇就有自己的苦恼事。
王立勇一家人,通过土地流转种了2300多亩地,投入购买各种农用机械设备20多台套。现实中,机耕路不到位、田间杆线过多、水源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机械化耕种。
“最烦的就是各种杆线,稍不注意,无人机就撞上了。”王立勇说,“去年一台植保无人机撞线,损失了5万多元。”
与北方及江汉平原地区不同,随州是典型的丘陵地带,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地区没有农机生产道路。同时,地块细碎分散、形状不规则,不能集中连片,坡多、坎多、田埂多。
伊小东介绍,虽然这些年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田由小改大,由分散改成集中连片,修建田间道路和灌溉沟渠,但很多地方的冲田、梯田等没有改造,且相邻的田块分属不同农户,种植要求不统一,农机难以施展。
更为紧要的是,农民普遍反映,之所以撂荒不种,主要是水源不能保证。记者调查发现,以前修建的农田灌溉设施很多损坏,堰塘存不住水,灌渠放不了水,农民种田只能望天收。
王立勇曾在澴潭镇刘庙村流转100多亩农田,待秧苗插下后,遇上干旱,水源不足,造成了较大损失。“这可是我几年的收入,刘庙村再也不去了。”回忆起来,他还是懊恼不已。
记者了解到,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中央有资金的支持,地方也需要配套。对于农业大县来讲,一般经济不够发达,筹措配套资金比较困难。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正良介绍,虽然采取了整合各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等措施,但仍然比较吃力。
4
对策:延长产业链闯市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种田公司如何发展?在伊小东看来,两种模式都可行,长远来看,还是需要坚持市场化的导向,政府给予政策、项目扶持,让种田公司主动找市场提升服务,发展多元化经营,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条闯市场,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
调查中,基层干部群众认为,首先要解决各户耕地“小而散”,农户“单打独斗”种田的问题。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邹进泰认为,解决谁来种田和抛荒难题必须化解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目前,各村成立了乡村合作公司,也入股了种田公司。需发动群众把土地集中流转,统一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农户则可得到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务工收入等。
其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创造更好条件。
据悉,今年我市将新建和改造提升17.7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截至2021年,随州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9.34万亩,2022年至2025年将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70.63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第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解决好出口问题,提高种田的比较效益。
农韵公司联合该镇的电商平台,搭建种、管、储、销一体化,把好的产品卖出去,既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也增加公司造血营收渠道,推动公司良性发展。
弘耘公司致力打造田园综合体,联动周边千亩农田,以油菜花海、稻田画廊展示炎帝农耕文化,游乐设施点缀其中。游客可畅游田园、品尝香米,参加农事比赛、农业研学,向农、工、旅三产融合转变。
第四,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会种地能挣钱。在保障粮食价格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新农技,开展订单农业,稳步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进而提升种粮效益。
“种田公司”大有可为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要负责。
对于破解“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如何增收”这些重大现实问题,我市探索的种田公司颇有针对性,提供的生产服务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种田公司生逢其时、大有作为。
种田公司首先保的是“饭碗”,让田有人种,避免撂荒、抛荒、挂空档。其次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打工获益、粮食增收三方面的收益,切实帮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最后是推进农业融合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与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政策有支持,农民有需求。种田公司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大显身手,把农业耕耘成富有希望的产业,把农村打造成富有生机的远方,帮助农民追求美好的生活。
来源: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