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在随县组建的几支地方抗日武装

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把建立和发展人民抗日武装放在重要地位,凡有党组织的地方,都动员人民群众,创造一切条件,建立自己的武装。湖北随州党组织以多种形式,先后创建比较大的抗日武装十多支,其中建立最早的是随县常备第五中队和大洪山抗日游击支队。

随县常备第五中队是党组织在原区署武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38年6月,中共鄂中特委派张宜府、吕谨到环潭发动敌后抗战,筹建抗日武装。张宜府是唐镇人,他有个族兄张博儒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任采购专员。张宜府通过族兄的关系,向专员石毓灵写信,又通过环潭开明士绅宋操存与随县县长刘仲虎联系,在环潭(五区)成立随县常备第五中队,得到了认可,粮饷由县政府发给。环潭区署原有30多人枪的自卫武装,张宜府以张博儒的名义又在唐镇、大碑店等地收集自卫枪70多支,并招收一批青壮年农民,正式成立了随县常备第五中队。张宜府任中队长,吕谨任指导员,中队下设3个分队,共 100多人枪。第一分队(原区中队)受区长李新生控制外,二、三分队由中共随县工委直接掌握。

中队成立后,攻打了乔山寨等处的土匪,消灭了安居镇的日伪维持会武装,处决了环潭维持会长杨筱泉,鼓舞了人民斗志,提高了这支队伍的声威。

大洪山抗日游击支队的前身是一支“绿林”武装。在此之前,随西长岗店青年农民苏庆扬(苏兆普),为逃避壮丁,到长岗店乡公所当了乡丁,后因反对政府抓丁派款,欺压百姓,便暗自邀约同伙带了枪支上山聚义,劫富济贫。不到两年,队伍发展到140多人,自命为“大洪山支队”,不时地打击周围的一些地主武装。

抗敌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经政治指导部主任李范一做工作,这支队伍改编为抗敌工作委员会下辖的大洪山抗日游击支队,苏庆扬任支队长。支队仍在长岗店、三里岗一带活动,打击土匪,维持社会秩序,成为大洪山地区的一支抗日自卫武装。

随县党组织直接领导的一支规模最大的抗日武装是华中游击总指挥部第三支队。1939年5月,根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在随北第三区(万和店)开展工作的姜纪常和徐达三,通过与国民党华中游击总指挥张轸、万和区长周伯勋的统战关系,很快建立起一支2 000多人枪的地方抗日武装。这支武装主要来自3个方面:将原区中队30多人扩充到100多人,作为党组织控制的基干力量;集中地方联保武装,组建国民兵团大队;争取和改造了几股土匪武装。华中游击总指挥部第三支队下辖6个大队,由周伯勋任司令,徐达三为副司令,党的随北特别区委直接掌握的有五六百人。

刘少奇对随北的工作十分满意,他对到河南竹沟汇报工作的姜纪常说:“你们只有几个干部,在很短时间内能搞出这么个局面来,干得很不错。”为了加强对这支武装的领导,刘少奇选派了宋彬、苏斌、刘月庭3名军事干部到随北工作。

除上述武装外,还组建有桐柏山区七七工作团、二十二集团军特种工作总队、均川人民自卫团、桐柏山抗日游击大队、随枣支队、随南独立团、古城畈王兰亭自卫大队等,有数千人之多。

除上述由党组织掌握的抗日武装外,还有随县“黄学”会组织的抗日国术大队、肖店农民自卫队等群众团体自发组织的自卫武装。因为地方武装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熟地熟,易合易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发挥游击战的优势。他们在打击日伪政权,消灭地主、土匪武装,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正规军不易起到的作用。在随枣战役期间,这些地方武装直接参加正面作战,或逼近日军据点进行袭扰,或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或伏击溃逃之敌,有效地配合了五战区军队的正面作战。

1939年6月以后,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蓄意挑起反共磨擦,矛头首先指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他们以收编、解散、缴械等形式对待上述地方抗日武装,妄图一举消灭它们。但由于党组织早有准备,在关键时刻,以“还枪于民”、受编不受调、请缨杀敌等方式暂时隐蔽或躲避下来,不久大部分都撤往边区根据地,编入新四军正规部队。只有大洪山抗日游击支队,在国民党企图吞并之际,及时拉上大洪山打游击,活动于京、钟、随一带,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来源:学习强国